LOGE, 十年, 水與砂

 

牆角的油畫、滿櫃的資料夾、明珠座位下來來去去的酒……,一晃眼,十年過去了。

還記得LOGE從屏東搬到台南的那天,原本那剝落地磚配上牆角突兀洗手台的空盪辦公室;現在,這片不到五坪的塑膠木紋地板,已經陪著每一位LOGE人走過了不同記憶的一年、兩年、三年、六年、十年。

2009年09月8日,我收到工研院呂威賢學長的邀請,以顧問名義執行 「陸海域風力發電技術發展及整體推動計畫」,首次接到了國內委託的離岸風電相關工作。2009年11月25日,明珠與泳汝正式進入研究室擔任兼任助理;當第三次申請進入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職終獲通過後,我、明珠、泳汝決定成立海域大地與能源研究室 (Laboratory of Offshore Geotechnics and Energy),簡稱LOGE。海域大地是延續碩士班指導教授陳景文教授的研究室名稱,加上能源是因為我在德國期間於漢諾威大學的IGBE研究中心 (現更名為IGtH)從事離岸風電研究。

LOGE的標誌是2010年03月由屏科大的阿霞同學繪製手稿,再由當時在防災中心服務的馬達製作電子檔。雖然,阿霞同學無意繼續朝本職發展;我相信她仍會很高興LOGE研究室將她畫的標誌傳承了十年。

LOGE雖然名為海域大地與能源研究室;但是,堰塞湖天然壩穩定性研究才是LOGE的第一個研究議題。如果不是防災中心李心平副主任、臧運忠副主任給予LOGE第一個研究計畫,LOGE不會有今日。當年,莫拉克颱風侵台,淹水、崩塌、土石流、堰塞湖讓台灣滿目瘡痍;曾受教於成大防災中心李心平組長的我,仍心繫防災工作。在協助勘災後,LOGE研究室有了第一位共同指導的碩士生呂明鴻與共同指導博士生陳昆廷。兩位同學辛苦的在週六到屏科大討論研究,明珠與泳汝則學著以ArcGIS圈繪崩塌地與使用PLAXIS 2D分析天然壩穩定性。

幾次以離岸風電為題向科技部申請專題研究計畫均以失利收場;LOGE終於在2010年08月有了第一個離岸風電相關的研究計畫。並且在2010年12月獲得成大機械系林大惠教授邀請,加入了第一期國家能源離岸風電主軸計畫NEP I。LOGE正式展開了海域大地與能源的研究道路。

LOGE的頭兩年,進行離岸風電相關研究所面對的問題是專責研究人力不足。當時,明珠與泳汝都只是大四的學生,共同指導的博士生韋禎與共同指導碩士生長庚、勁凱都還不清楚離岸風電的基本知識。而第一位進入LOGE的碩士生是在職專班的林建柏,環工背景的建柏與每週來成大三天的明珠與泳汝實在無法全心支援研究計畫。雖然,2010年暑假短暫的聘用了玉玲擔任工讀生,但也只是協助當時在防災中心兼任組長的我尋求校地興建防災中心大樓(成大防災中心之後自費於本系海工大樓上增建五樓作為新辦公室),當時的LOGE,還沒有全職研究助理投入離岸風電研究。

明珠自屏科大土木系畢業後,全職在研究室擔任行政助理;大地工程背景的玉玲在2011年中重回研究團隊,搭配共同指導的博士生韋禎,終於讓「B3先導型離岸風電場風機結構與海下基礎」順利的產出成果報告。初具雛形的LOGE研究團隊,於同年又加入了100級的啓聖(大師兄)、冠廷(海虎)、盛彥(神手)、三益、啟平(月亮)、詠莊,真是好不熱鬧。六壯士的加入,的確要感謝“大師兄”啓聖在同儕間發揮的指標性作用。雖然,啓聖當時並非對離岸風電有興趣,但其與LOGE的緣分也一起陳釀了八年。當年號稱自己什麼球都會打的啓聖,不止在研究室的年終聚餐活動小露了頭轉的熱舞社實力,更常三不五時的在臉上掛彩,展示打橄欖球的戰利品。有趣的是,啓聖與當時仍是專題生的智印,一起開啟了LOGE在波浪發電研究的篇章,讓完全不懂波浪的我,也沾了海洋能源的光。造波渠道飛濺的波浪下,並不是所有的水花都晶瑩剔透;當時由許泰文教授指導,委託本人擔任共同指導的博士生張家穎,其實才是真正啟動研究室投入波浪發電的始祖。可惜的是,由於研究室無法提供學生心中期待的研究資源,學生的抱怨時有所聞;為了避免耽誤博士生的學習,也減低不實言論對研究室造成的負面影響,許泰文教授與我均決定請家穎尋找更適合的學習環境。而後,家穎轉由周乃昉系主任指導(實際上由水工所所長陳陽益教授指導),波浪發電的研究主題卻就此留在了LOGE。

2011年到2013年是LOGE的第一個高峰,研究室持續地參與國家能源主軸計畫,讓LOGE逐漸認識了國內參與離岸風電的學界與產業伙伴。於離岸風電主題的外部合作研究單位也從原本僅有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柴博士,增加了本系的許泰文教授、黃清哲教授、航太系的苗君易教授、呂宗行教授、土木系的胡宣德教授、嘉義大學的余俊達教授、屏科大的徐文信教授、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盧煉元教授(現任職於成大土木系)、國震中心的盧恭君博士等,透過五個分項計畫,建立了完整的離岸風機支撐結構研究組織架構,除了將LOGE從原本侷限於土下基礎受力行為數值模擬,擴展至離岸風機支撐結構整體動態反應分析研究,更在經費未完全充足的條件下,採購了研究室的第一台大型研究設備 — 土壤動態三軸剪力試驗儀。為了安置精密的實驗設備,LOGE盡全力爭取系上空間,將系館1樓陳舊的儲藏室整理出來;感謝高家俊老師的支持,將位於儲藏室樓上夾層的造波渠道控制室,委託LOGE代管。至此,我們終於擁有了屬於LOGE專屬的研究室。六壯士的冠廷,在上傳論文全文的最後階段,充分發揮了新研究室的功能,悄悄地與盛彥搬進了1.5樓借住;1.5樓也就從此被LOGE人稱為“海虎的家”。

陡峭的高峰,總是伴隨著深臨的淵壁。

正當LOGE感到工作壓力遽增,人力逐漸吃緊時,非常慶幸有姿郡與惠婷的及時加入研究室。當時的助理群不止完成了第三次大型德國出訪行程,也成功的接待德國來訪團隊,鞏固了LOGE與德國漢諾威大學的合作研究關係。正當一切美好,大家都以為國家能源主軸計畫會以原規劃架構持續推動時,離岸風電主軸召集人由成大的林大惠教授更換為台大工科海的林輝政教授。國家能源離岸風電主軸計畫的資源版圖,一下子由南部轉往北部。2014年,是LOGE最冷的一年。LOGE從參與五個離岸風電主軸計畫,轉變為無法參與科技部的主軸計畫。雖然,我在上傳計畫書前,親自拜訪請託台大的林教授,仍然無助於研究室獲得國家能源主軸計畫補助。原本是盟友的成大土木系老師們在窺得離岸風電的豐厚研究資源後,決定自行組隊爭取計畫,不願意繼續與LOGE合作。由我的同學林福銘博士介紹來本研究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蘇峰堅博士,也同時回到土木系的陣營協助母系爭取離岸風電主軸計畫。

這一年,我們重新認識了許多人。

為了維持團隊的完整性,LOGE亟需計畫。我個人的判斷失誤,帶領研究室走向無法營運的危險。人,是研究室最重要的核心。越是缺乏研究資源,反而越需要人力投入創造資源。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明珠與玉玲在當年度的二月決定離開研究室。我明白她們的生涯規劃,也一直鼓勵她們去看看世界;雖然不捨,也仍滿心祝福。

急著找尋研究資源的LOGE,答應了核研所的合作邀請,但卻在缺乏投標實務的經驗下,將原本核研所已規劃委託由LOGE執行的小型研究計畫拱手讓給了以低於底價承攬的海洋大學。整個研究室的計畫僅剩下中鋼公司與成大合作的中鋼大聯盟計畫;驟降的研究經費讓我們無力償還動三軸剪力試驗儀的尾款。為了讓剛接手助理工作的姿郡與惠婷有較長的學習曲線,我承接了行政的業務,常常忙到半夜兩三點,在開車回家的路上,差點閉起眼睛睡著。

為了維持好不容易建構的研究團隊與能量,在與助理群討論多次後,我決定低頭向其他資深教授請求經費支援。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國立大學的教授,會因為研究資源的問題,得向其他人低頭。我仍然深深感謝許泰文教授的援手,慷慨的借給研究室經費,讓我們度過難關,免於團隊瓦解的困境。許泰文教授更大力推薦研究室給台灣世曦港灣部,若是沒有台灣世曦港灣部廖學瑞協理(現為廖副總)即時提供LOGE研究計畫,我們不可能迅速的再從低潮中走出來。

2015年,NEP II產生了重大的變革,開始要求申請計畫由一般專題研究計畫型式轉為需要產業配合款的產學研究計畫型式。在台灣世曦公司的支持下,我們將原本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灣世曦)提供的計畫委託經費轉為爭取科技部第二期國家能源離岸風電主軸計畫的產業配合款。由於我國政府急切地希望看到離岸風電相關實質技術產出,在總計畫召集人的規劃下,對執行成效不彰的計畫實施了退場機制。而LOGE也慎重的記取教訓,在縝密的規劃與撰寫計畫書後,順利的重新搭上國家能源離岸風電主軸計畫的列車。雖然,中鋼公司的T部門決定不再給予LOGE參與中鋼大聯盟計畫的機會,但是中鋼運通公司的董明禮協理卻也幫LOGE開啟了另一扇執行離岸風電教育訓練課程計畫的門。

從參與NEP II開始,LOGE的主要研究計畫執行小組由最初的玉玲及韋禎,轉為由迪瑩(小Ding)與偉宏(阿廖)擔綱;同屆的潔忞(小花)、智印、坦融,也都以離岸風電或波浪發電相關議題完成碩士論文,後續只有2016年畢業的陳安以崩塌地防災作為碩士論文研究主題;在昱凱加盟研究室後,給予了同學更堅強的數值模擬與結構分析支援,也提供了我許多研究討論的樂趣;研究室承接離岸風電研究計畫與防災相關研究計畫之間的比例,逐漸與研究生投入這兩個研究領域的人數比例趨於一致。

2015年到2019年,LOGE的研究經費、研究設備與學生人力均逐漸緩步攀高。我們不但在2015年還完了向許泰文教授借支的款項,更陸續添購了土壤動態單剪試驗儀與共振柱試驗儀。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元的研究方法選擇,也期待LOGE能自行產製供數值模擬驗證的實驗數據,我們將實驗人力擴編至與設備數量匹配,讓力學與模型實驗正式成為研究室可執行的研究方法。同時,感謝高家俊老師提供研究室空間,以及感謝曾經在1.5樓完成碩士研究的彭紹博局長(現為彭處長)與徐仕昇經理支持,我們投入了近百萬的經費,將原先幾乎已經荒廢的大型造波渠道重新修復,更將造流設備重新安裝回去,不只提供了海洋能源課程教學使用,也支援工研院進行海洋能設備研發。

有了2014年的教訓,LOGE開始對研發成果採取極端的保護政策,所有研究室的碩士論文均不得對外公開,且再也不與任何可能的競爭團隊合作;這代表排除了任何與台大工科海與成大土木系等相關團隊合作的可能性。這樣的動作,也同時讓與LOGE競爭的團體不斷浮出檯面。為了不讓LOGE被孤立,我開始應酬,開發更多的產業合作伙伴,為研究室找尋盟友;交大方永壽教授、台大的劉家瑄教授、台科大的許丁友教授、國森企業、中興工程、環島工程、宏華營造、集研科技、滙茂實業、台電公司、WPD、海洋風力發電、Ørsted。接任研究主責職位的玉修與接任行政主責職位的惠婷,我們一起經歷了LOGE從谷底往上爬的艱辛,惠婷協助參與了各種各樣的研究計畫,玉修則是撐住了研究室數值模擬的基石,2016年到2018年的短短三年,在惠婷與玉修的全心投入下,研究室的結案計畫數量超過十年內研究計畫總量的1/3;三年內為研究室爭取的經費也佔了十年研究經費總額的3/5。對於惠婷、玉修、啓聖、韋禎每日加班到深夜的日常,我的感謝由衷在心。LOGE在短短的4年內逐步收復失去的研究資源版圖。我,不想再讓LOGE因為經費短缺而陪我過苦日子。

還記得,韋禎、長庚、勁凱、淳仁與六壯士進入研究室時,每個月打球的愜意;後繼的迪瑩、智印、潔忞、坦融、偉宏、小冠廷、博凱、珩筑、柏延、克維、宜芝、富成、貫麟、蘊璇、陳安、庭婷、芥綺、子煇、捷有、倖偉、昕穎、昱睿、艾琳、哲維、泰維、怡如、子羚、允翔、垣靜、筠蓁、逢昇、家茵、育霖、雅筑、宥蓉,謝謝你們在我在忙碌之餘還拖著我去打球;相較於學長姐的悠閒,因為研究室的瑣事,我讓各位承受了比以往更多的壓力,請各位見諒。現在,雖然LOGE更加的忙碌;但是,我永遠記得2014年無所事事的恐慌。LOGE經歷的風風雨雨,都是專任助理、博士生與一路走來照顧LOGE的先進前輩們幫大家撐起了保護傘;我們的每一步,都是心懷感謝。

轉眼,十年過去了。我還記得LOGE研究室第一次的期末聚餐是在高雄國賓大飯店的自助餐;參與聚餐的只有三個人,明珠與泳汝,當時真是辛苦妳們了。十年,就像浪頭一般;有波峰,有波谷。LOGE始終堅持著定期的LOGE會議,也始終維護著那些從草創研究室之初就開始慢慢累積的傳統。

我們,是砂;是在以水為研究主體的水利與海洋工程系裡,唯一從事土壤力學相關研究的砂;從我開始,只是一粒漂砂,因為有各位的加入,砂,不再只能隨波逐流,LOGE蜿蜒成一灣小小的海灘。

 

2019.03.17 郭玉樹